中年人的社交静默
今年此时
上周,看着港股与美股大盘日渐崩溃的同时,忙里偷闲的将Blog新频道【说说】上了线。原本还有很多features工作项要完成,但临门一脚的时候全部否定,直接上线吧。因为我现在迫切需要降低发PO门槛,缓解分享欲障碍。即便目前还只是个半成品,没关系,慢慢使用慢慢迭代吧。
去年彼时
2024年夏天重启Blog的那个时候,其实也有考虑并更倾向于以“朋友圈”“碎碎念”的方式重生,但最终考虑先兼容之前写了10年的口水笔记,先承上启下吧,另外也想着,或许以365Days的图文方式日常分享为主也是不错的。这半年,自我感觉其实也还尚好,只是,日常精力有限,再难再现往年每周一搏甚至每日一搏的雄风,分享欲也慢慢有了障碍。说来也好笑,有时候想着还要给新笔记准备笔记封面图都有点头大,虽然Blog是支持默认笔记封面的,但作为晚期强迫症患者,这也是一个无奈的阻碍。
中年人的社交静默
社交静默,也不知道这个词是否表述正确,但自从搬家常住香港之后,这个词便自然不自然的在脑子里时不时冒出来,典型的表现便是朋友圈年均发布<=1条,3日可见 = 1年可见。甚至可以1周都难得打开微信朋友圈刷上1次。也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原因,或基于隐私的考虑,或因为公私难分的无奈,或因为自身的不如意,抑或纯粹因为腻味了对外分享自己,不管什么原因,大家最终都选择了沉默。
我也如此,宁愿去推特写几句,也毫无兴致去发条朋友圈。
但不能否认,正常人,都会有分享欲,或者也叫表现欲吧。如果不愿意面对熟人,那么可以选择面对陌生人,甚至是纯粹面对自己,也许这也是一部分人数十年如一日的写私密日记的原因吧。
当然,我更倾向于在个人博客上写笔记/文章,一方面这是个人地盘、个人资产,不会因为各种内容审查等原因导致删帖或封号导致资产坏账。同时,到了现在这个年龄阶段,一些思考或言语,宁愿分享给陌生人也不愿与熟人有太多的思想碰撞,成年人,切记说服旁人,逞口舌之快,毫无意义。另一方面,写的过程更多是面对自己的内心,书写/梳理的是自己的认知与经历,这便是文字或者思考的价值所在。
基于此,有时候,我都在想也许disable评论的博客也可以是一种方式,很多时候单纯的分享就足够了,不必在意有没有人会看、爱看。
说了这么多零零碎碎,其实只是想说也许【说说】这种更随性、更轻负担(不考虑标题、不考虑分类、不考虑标签、不考虑提纲内容、更不考虑封面配图和行文等等)的方式,会更适合现在这个阶段的自己。试试,就这么先试试吧。
思绪比较跳跃,这些零零碎碎的思考先文字记录下来,待后续再逐步完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