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ng

你若盛开,蜜蜂自来。你若不行,处处求人

Making it happen

髂胫束不适停了好几天的锻炼,今天状态缓和了些,晚饭后来了个5KM,活动一下筋骨。路上遇到一群小朋友踢球,一会儿普通话一会儿广东话的各种喊,这种氛围感是真的不错。香港现在的普通话(学校的科目正式学名就是普通话或Putonghua)氛围确实比起以往多年前好了非常多了。当然,站在客观的角度来讲,入乡随俗还是有必要,这是对当地人以及当地历史文化最起码的尊重,尤其经常遇到东南亚裔外卖送餐员那一口比我还流利的广东话,这还是会让我略感尴尬。外族尚且如此,有时候真对网络上的很多征服类妄语感到羞耻。对我自己而言,目前的情况是能听懂一大部分日常生活广东话用语,简单的交流场景下(超市购物、点餐等场景)会尽量使用广东话,其他时候看对方情况用英语或普通话,当然,实际上,其实主要使用的还是普通话,因为大部分时候我开口问:“普通话可以吗”的时候,绝大部分时候对方都是会回道:“可以啊”。也会有对方用广东话,我用英语或都用英语的时候,这几年,在我的感观里,现如今的香港,包容性其实还是很强的。当然,尽可能的主动学习和使用广东话和对方与你使用普通话这两件事完全不冲突。最后,前几年的事虽然也不能忘却,需时刻警醒,但大家最终总是需要往前看、往前走的,不是吗?

这两天被这个2货鱼跃健康管家App给彻底整笑了,所有的数据不管血糖、血压还是其他,只能查询最近90天的数据(包括所谓的自定义,里面也最多90天)。WTF,真的是彻头彻尾的草台班子。这些年下来,形成的肌肉记忆就是无法相信也不敢使用这些国产厂商的产品,因为你不知道什么时候就突然变更产品逻辑或者用户协议让人恶心不已,甚至突然产品没了或者账号没了,所有的数据都在一个不安全状态下,从大厂到小厂,无一例外。这几天也各种翻AppStore上的App,暂时还没有找到心仪的。再继续找找,不行就自己手搓个能用的将就将就吧。唉,谁能想到。这年头,居然还有打不过txt和excel的App产品。#草台班子,这个tag下的碎碎念,就不上RSS了,因为我也不喜欢看负能量吐槽文字,权当自我提醒记个todo以便后续更新进展

今天是一条过期新闻,想说一个话题:学会独立思考。你看到的图1是别人想让你看到的,图2可能才是现实的、真实的。从近到现实生活朋友聊天,到网络浏览各类信息,独立思考不可或缺。朋友圈让你看到的大概率是光鲜的、亮丽的、粉饰过的,但痛苦的、糟心的他/她大概率都在背地里暗舔伤口。网上卖课的投资大师,如若真是大神,还看得上你这点买课钱?独立思考,难能可贵,可惜现实网络上该项功能退化的人群比例属实略高了些。近日一些糟心事有感,共勉。

去年重启这个停更了10年的Blog的时候,新用上了Making it happen这个副标题,一直也没有机会说道说道它的来源,最近收拾深圳的家做断舍离,翻出了一些很古早的物件,比如图1图2,Making it happen这句话的来源其实就是这家我大学毕业后入职的第一家公司(NCS新电信息科技)的企业文化slogan(原话是making IT happen,我做了IT一词的大小写改动),当时是新加坡电信全资子公司,中国总部在苏州。依然还记得当时在西安参加公司招聘面试的情景,笔试全英文,复试官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是从新加坡总部过来的,中文+英文,整个过程相当的职业化,这是我第一次亲身经历与外企接触,感观相当不错。作为非计算机专业科班出身的我,感谢学生阶段一直把英语抓得比较紧,当然也是上天垂青,拿到了这个offer。入职第一天就喜欢上了这句话,确实是很契合当时那个初出茅庐、能怼天怼地的小嫩头青男生的心境。虽然在苏州没有呆多久就直接到了深圳入职了腾讯,但依然感激在NCS的那段日子,后续一直持续至今的很多职场习惯和技能都学自或启蒙于这里(后来在腾讯的很多年里,周1到周4没有特别的原因的话一般都会穿着“相对正式“一些,衬衣靴子什么的,周五则相对随意些,T恤拖鞋运动鞋之类的,其实也源自于在NCS时的习惯)。后来我们同一批入职的小伙伴一部分去了上海HP等公司,一部分直接去了新加坡总部。到最后一次得知它的消息就是图3这样,整个中国公司重组,名字也改成了如今的恩士迅(NCS),当然这句slogan也跟着成为历史了。Anyway,这些都不影响我继续喜欢它,现在以及未来的每一天,每一个目标,Making it happen,让梦想成真。

整理NAS老照片,Share一些小故事。这张照片拍于2014年3月深圳家楼下的星巴克留言本(那段时间很喜欢用理光GRII随手拍,现在看起来那调调真是辣眼睛)。不知道这位津姑娘与杨尼克的故事最后如何了,甚是好奇。原文:So 今天是杨尼克在深圳的最后一天,晚上他将坐和谐号回广州,下周一他将飞回美帝。杨尼克说他并不悲伤,甚至有些迫不及待,只是会怀念有奶盖的奶茶(sorry starbucks, you suck on this)。我会想念有杨尼克的深圳。津

昨晚闲逛刷到这位博主3年前的文章,把我又再次带回了那3年,本想立即share出来并记录下几笔,但后又按捺住了想法,全因经过这么多年的社会锤炼,即使我当前肉身在“外”,但也没有什么点评或探讨一些话题的动力和兴致。但这篇文章真的深深激活了我那几年的记忆,今晚眼里看着美股不死不活的大盘走势,心里却一直在回忆那三年的一些点滴事。想了又想,还是写几句吧,一直都刻意回避写正式的文章笔记,那就以说说这样的形式碎碎念几句。其实最近的这几年,很多朋友、包括不少腾讯的前同事时不时都会问,为什么突然就搬家去了香港,我基本都笑笑回说想娃在香港上学把英语基础打好点,但其实,如果没有那三年的经历,极大概率现在小朋友应该还在深圳某小学上学吧。其中一些朋友知道我其实持有香港居民身份证已经很多年,一直未曾真的为了PR动过到HK工作或者生活的想法,甚至包括当初小朋友出生都基本没有动过想在香港出生的念头。那3年大部分时间在深圳,小部分时间在香港,来回3次往返,体验过最长21天的酒店隔离,也经历过深圳最严街道社区居家隔离1个月有余的经历,更不缺少买不到菜的愤怒和无奈,一切就是那么的荒唐但又那么的现实。至今我都还清楚的记得2022年12月正式全面放开时,我当时人正在香港,还在犹豫是否要再次忍受酒店隔离回深圳与家人团年,后面的事大家也都知道了,放开了,我还抢到了时隔3年重启运营首日的从香港西九龙到福田的高铁票。图1是我带着小朋友搭乘高铁从深圳前往香港准备正式入学当日所拍摄。可以说,一切都是命运的安排,时光虽会流逝,但我不愿做那个善忘的人。

那一天,我决定踏出一步

那一天,我决定踏出一步

https://blog.joway.io/posts/run-away-from-shanghai/

这两天真是跟硬盘杠上了,记录下几点思考和后续待完成的想法。1、Raid1并不能保证100%数据安全,尤其在硬盘本身局部故障如机械盘坏道发生在冷数据区域时,控制器和算法并不能及时发现让Raid降级并报警。2、Raid1出现任何的降级提示都应及时更换新盘rebuild,不留任何侥幸心理。3、Raid1中的重要数据应该定期同步做第2个备份提升安全性。4、作为曾经狂热的单反摄影爱好者,Raid1中相机直出的众多JPG图片也许是时候该考虑全部转为Webp(100q)压缩空间了,手机和相机视频也应该做进一步压缩。ps:今日分享图是这几天考虑是否需要换全闪时找到的固态盘雷点图,记录并转share一下,当然最终还是没有考虑换全闪,仅作为存储且开机通电频次无法保证的条件下,还是机械盘更为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