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折腾那点事儿(2)

今天起了一个专题“关于折腾那点事儿”,就最近工作上的一些比较纠结的问题和现象做一些梳理和自我剖析。正好,晚上看小白QZONE上一篇日志,深有感触,当一次copycat~    这两天参加《问题分析与解决》培训,讲到要克服固有思维的时候,心里很是不在意,感觉这个话题已经被提过N次了,不算什么问题。不过随后的一个小环节让我意识到我错了。讲师给了三个小学的按拼音填空,只说第一个吧:泉水(ding)(dong)。一个同事冲上去写下:叮咚。不说你也能猜到是错的,为啥呢?因为按教育部最新的标准,这个词是:丁冬。当时心里那个火呀,这帮砖家也太tmd胡乱简化了。不光我自己这样想哦,所有人都狂骂教育部傻X,因为我们有正当理由呀,这样做使文字的象声意义就没有了,是对文化的破坏。我反思自己最初的愤怒反应,真的首先想到这是在破坏文化吗?当然不是,事实是因为我十几年的认识被新标准颠覆了,很有被冒犯的感觉,于是在还没有了解简化的理由情况下就做出了结论:傻X。这就是固有思维在作怪,而更可怕的地方在于我们还固执的认为自己克服了固有思维,心态很开放,乐于接受改变。    另一个给我震动的地方是中移动创新会议的案例。中移动在城乡结合部的基站总被盗,专门开会解决这个问题,有个员工说:埋到地下。引来一片口水。又一个员工:掉在空中。又一片口水。随后的会议是一片沉默,因为没人敢讲呀,所有人都在挑刺。实际上第一个员工的有个隐含的想法就是把基站藏起来,而后来中移动确实就是这么做的,把基站小型化,藏起来。一个启示就是创意的想法总会看起来很幼稚,如果总以挑剔的眼光来看待,就会扼杀创新。我们当前的思维解决的是以前的问题,解决不了眼前的问题,否则也就不会成为问题了,要解决现在问题就必须超越现在的思维模式。所以当别人提出新的解决方案的时候,肯定与我们的固有思维不一样,第一反应自然就是不爽,要挑刺。想想真是这样,我们评审方案的时候总是批评的态度来对待,甚至都不听对方那样想做的理由。资历越老越容易这样,越固执的认为自己天生就是正确的。所以我决定给自己定一条原则:不要随意批评。《人性的弱点》上有一条说“批评是为了自我满足”,想想很有道理,大部分时候我们不就是为了满足一下自己的虚荣心么。     学到一个好工具叫价值观权重评估法,对做决策很有作用,尤其是在有多个可选项,但拿不准注意选哪个的时候。有需要的朋友我可以免费提供,呵呵~ 还有一个好工具叫奖惩分析法,可以帮助自己确定未来的努力方向,也很实用。     讲师叫杜继南,讲的很不错,推荐一下。